在唐朝歷史上的所有皇帝中,能得到後世公認的傑出帝王只有三位。第一位是開啟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第二位是打造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第三位是實現了「元和中興」的唐憲宗李純。跟太宗、玄宗相比,唐憲宗在歷史上的名氣顯然要小很多,不過他為大唐王朝作出的貢獻卻影響深遠且巨大,其中最值得稱道的就是他執政期間在削藩問題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自從「安史之亂」爆發後,藩鎮割據問題就成了後來所有唐朝皇帝揮之不去的夢魘。唐憲宗的祖父唐德宗曾試圖一舉蕩平藩鎮,結果卻險些造成亡國慘劇。因此削藩問題對唐朝皇帝來說是個既想干又不敢幹的事情。
唐憲宗登基後一心想要恢復對那些不受朝廷約束藩鎮的控制,但他沒有將藩鎮作為純粹的軍事問題來看待。他認識到要完成削藩大業,首先就要加強朝廷的權力,並對各種弊政進行改革。不過就在唐憲宗打算一展宏圖大業的時候,他卻先後遇到了劍南西川和浙西兩個藩鎮的挑戰。由於這兩個藩鎮都處於比較孤立的位置,不容易得到其他藩鎮響應,因此唐憲宗選擇了用武力來解決問題,並大獲成功。
在處理劍南西川和浙西兩藩鎮時取得的成功對剛稱帝不久的唐憲宗來說非常寶貴,既大大提升了朝廷的威望,也增加了唐憲宗個人的信心。於是他開始把新的削藩目標定在藩鎮問題最突出的河北(包括今河北、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等地區)。
當時成德節度使王士真病死,按照不成文的規矩,他的兒子王承宗將接任節度使一職。然而唐憲宗決定趁此機會在這一區域重建皇權,因此拒絕批准王承宗接任。結果在朝廷和成德鎮談判破裂後,雙方開始兵戎相見。朝廷派出了神策軍主力前往成德鎮,同時還命令其他藩鎮也出兵參與對成德實施軍事打擊。按理說雙方實力不在一個量級,成德鎮應該被迅速摧毀。可是朝廷派出的各路人馬出現了嚴重的協調問題,絕大部分都是出工不出力,誰也不願意先動用自己的軍隊,結果攻守雙方進入了長期對峙狀態。
在耗費了朝廷大量財力後,唐憲宗看出想藉此機會收復成德無望,於是只好取消了軍事行動,並正式承認王承宗為成德節度使。大唐王朝試圖在河北重新樹立權威的行動再次宣告失敗。
812年,「河朔三鎮」(幽州、成德、魏博)之一的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去世,留下的繼任者是一個兒童。結果魏博內部很快就發生了嘩變,將士們擁戴田季安的叔叔田弘正為新任節度使。田弘正非常清楚自己當前所處的位置非常兇險,因此他必須要儘快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於是田弘正主動向朝廷尋求幫助。
經過一番談判,田弘正答應聽命於朝廷,而唐憲宗則正式承認田弘正為新任魏博節度使。按以往的情況來說,節度使對朝廷的承諾往往都是一紙空文,事後基本反悔,朝廷也拿那些強悍的節度使毫無辦法。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田弘正卻是真心實意地跟著朝廷走。後來朝廷的各種征戰行動,魏博都是率先派出軍隊支持。而朝廷也沒有虧待自己的支持者,魏博和田弘正個人都得到了朝廷的大量賞賜。值得一提的是,此時朝廷和魏博的關係名義上是中央和地方,但更確切地說應該屬於盟友關係,因為魏博在軍事、財政方面並不受朝廷的任何節制。
田弘正倒向朝廷這邊讓原本鐵板一塊的河北藩鎮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河北諸鎮忌憚朝廷的這位新盟友,因此而不敢輕舉妄動。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去世,其子吳元濟自掌兵權,以強硬態度對抗朝廷。815年正月,唐憲宗下令征討淮西,一場為期三年的淮西之役就這樣爆發了。
淮西之役進行的這三年時間是唐憲宗執政中最艱難的時期,除了淮西鎮負隅頑抗,久攻不破之外,北方強大的成德和平盧兩個藩鎮都暗中給予淮西支持。幸虧有田弘正的魏博鎮幫朝廷頂住了北部的軍事威脅,使得朝廷可以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淮西戰場。
817年,淮西之役以朝廷勝利告終。之後在朝廷和魏博鎮的軍事壓迫下,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同意將自己的藩鎮納入唐朝的行政結構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受朝廷控制。最後一個決定用強硬態度對抗朝廷的平盧節度使李師道在兵敗後被自己的部將所殺。
到了819年,朝廷已控制了帝國的大部分地區,只有「河朔三鎮」還保留了相對獨立的地位。自「安史之亂」後,朝廷的威望在此時達到了最高點。然而就在唐憲宗功業初成的時候,他卻不幸死於一場宮廷陰謀,「元和中興」就此划上了句號。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
唐憲宗削藩為何能大獲成功?一位關鍵盟友加入讓局勢逆轉
在唐朝歷史上的所有皇帝中,能得到後世公認的傑出帝王只有三位。第一位是開啟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第二位是打造了「開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第三位是實現了「元和中興」的唐憲宗李純。跟太宗、玄宗相比,唐憲宗在歷史上的名氣顯然要小很多,不過他為大唐王朝作出的貢獻卻影響深遠且巨大,其中最值得稱道的就是他執政期間在削藩問題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自從「安史之亂」爆發後,藩鎮割據問題就成了後來所有唐朝皇帝揮之不去的夢魘。唐憲宗的祖父唐德宗曾試圖一舉蕩平藩鎮,結果卻險些造成亡國慘劇。因此削藩問題對唐朝皇帝來說是個既想干又不敢幹的事情。
唐憲宗登基後一心想要恢復對那些不受朝廷約束藩鎮的控制,但他沒有將藩鎮作為純粹的軍事問題來看待。他認識到要完成削藩大業,首先就要加強朝廷的權力,並對各種弊政進行改革。不過就在唐憲宗打算一展宏圖大業的時候,他卻先後遇到了劍南西川和浙西兩個藩鎮的挑戰。由於這兩個藩鎮都處於比較孤立的位置,不容易得到其他藩鎮響應,因此唐憲宗選擇了用武力來解決問題,並大獲成功。
在處理劍南西川和浙西兩藩鎮時取得的成功對剛稱帝不久的唐憲宗來說非常寶貴,既大大提升了朝廷的威望,也增加了唐憲宗個人的信心。於是他開始把新的削藩目標定在藩鎮問題最突出的河北(包括今河北、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等地區)。
當時成德節度使王士真病死,按照不成文的規矩,他的兒子王承宗將接任節度使一職。然而唐憲宗決定趁此機會在這一區域重建皇權,因此拒絕批准王承宗接任。結果在朝廷和成德鎮談判破裂後,雙方開始兵戎相見。朝廷派出了神策軍主力前往成德鎮,同時還命令其他藩鎮也出兵參與對成德實施軍事打擊。按理說雙方實力不在一個量級,成德鎮應該被迅速摧毀。可是朝廷派出的各路人馬出現了嚴重的協調問題,絕大部分都是出工不出力,誰也不願意先動用自己的軍隊,結果攻守雙方進入了長期對峙狀態。
在耗費了朝廷大量財力後,唐憲宗看出想藉此機會收復成德無望,於是只好取消了軍事行動,並正式承認王承宗為成德節度使。大唐王朝試圖在河北重新樹立權威的行動再次宣告失敗。
812年,「河朔三鎮」(幽州、成德、魏博)之一的魏博節度使田季安去世,留下的繼任者是一個兒童。結果魏博內部很快就發生了嘩變,將士們擁戴田季安的叔叔田弘正為新任節度使。田弘正非常清楚自己當前所處的位置非常兇險,因此他必須要儘快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於是田弘正主動向朝廷尋求幫助。
經過一番談判,田弘正答應聽命於朝廷,而唐憲宗則正式承認田弘正為新任魏博節度使。按以往的情況來說,節度使對朝廷的承諾往往都是一紙空文,事後基本反悔,朝廷也拿那些強悍的節度使毫無辦法。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田弘正卻是真心實意地跟著朝廷走。後來朝廷的各種征戰行動,魏博都是率先派出軍隊支持。而朝廷也沒有虧待自己的支持者,魏博和田弘正個人都得到了朝廷的大量賞賜。值得一提的是,此時朝廷和魏博的關係名義上是中央和地方,但更確切地說應該屬於盟友關係,因為魏博在軍事、財政方面並不受朝廷的任何節制。
田弘正倒向朝廷這邊讓原本鐵板一塊的河北藩鎮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河北諸鎮忌憚朝廷的這位新盟友,因此而不敢輕舉妄動。814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去世,其子吳元濟自掌兵權,以強硬態度對抗朝廷。815年正月,唐憲宗下令征討淮西,一場為期三年的淮西之役就這樣爆發了。
淮西之役進行的這三年時間是唐憲宗執政中最艱難的時期,除了淮西鎮負隅頑抗,久攻不破之外,北方強大的成德和平盧兩個藩鎮都暗中給予淮西支持。幸虧有田弘正的魏博鎮幫朝廷頂住了北部的軍事威脅,使得朝廷可以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淮西戰場。
817年,淮西之役以朝廷勝利告終。之後在朝廷和魏博鎮的軍事壓迫下,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同意將自己的藩鎮納入唐朝的行政結構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受朝廷控制。最後一個決定用強硬態度對抗朝廷的平盧節度使李師道在兵敗後被自己的部將所殺。
到了819年,朝廷已控制了帝國的大部分地區,只有「河朔三鎮」還保留了相對獨立的地位。自「安史之亂」後,朝廷的威望在此時達到了最高點。然而就在唐憲宗功業初成的時候,他卻不幸死於一場宮廷陰謀,「元和中興」就此划上了句號。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