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六年,即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因朱厚照無子嗣,內閣首輔楊廷和根據「皇明祖訓」尋找皇位繼承人。
但是,明武宗唯一的親弟弟朱厚煒幼年夭折,於是,上推至明武宗父親明孝宗一輩,而明孝宗兩名兄長皆早逝無子嗣。只剩下了四弟興王朱祐杬,雖然,他已經死了,但是,卻有二子,興王長子朱厚熙已死,遂以「兄終弟及」的原則,立次子朱厚熜為嗣,即:明世宗。
朱厚熜,明憲宗朱見深之孫,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正德十六年繼位,次年改年號為嘉靖。繼位之初,嘉靖帝革除先朝蠹政,使朝政為之一新。
但是,不久卻與楊廷和等朝臣在議興獻王尊號的問題上,發生了禮議之爭,是明朝歷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嘉靖四年,朝廷「大禮議」之爭終於落下帷幕。年輕的嘉靖帝,贏得了這場不見血的朝堂爭鬥,確立了嘉靖初年的政治格局。
所謂的小宗、大宗,天子之王位由嫡長子世襲,稱大宗;餘子對天子為小宗。諸侯之位亦由嫡長子世襲,在本國為大宗;餘子對諸侯為小宗。《禮記·大傳》:「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孔穎達疏:「別子謂諸侯之庶子也……繼禰者為小宗,謂父之嫡子上繼於禰,諸兄弟宗之,謂之小宗。」
當然,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不久,地方社會也因此颳起了一股祭祀祖先、追溯始祖的風氣,尤以廣東地區為甚。在廣東佛山的石頭村,現在還完整保留著一座大型宗族祠堂建築群落,這就是霍氏宗祠。建立之初,正是官員霍韜在「大禮議」之爭中獲勝之後不久。
而關於地方社會變遷與國家禮儀變革之間的聯繫,或許我們能從霍氏家廟中得到答案。
弘治帝無子可繼承皇位,所以,最後本來只是藩王之子的嘉靖帝,因緣際會之下擁有了整個天下。年輕的嘉靖帝,認為:自己只是繼統而不是繼嗣,所以,自己的皇考應該是生父興獻王。而朝中大多數人則認為,嘉靖帝既然以藩王身份入繼大統,當然,應該認明孝宗弘治帝為宗,興獻王只能是叔父。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一般入繼大統應該是繼嗣又繼統的,否則,明孝宗豈不是斷後了嗎?所以,站在大臣的角度,他們是奉行了對先帝的「忠」。但是,站在年輕的嘉靖帝的立場,他有生父,而且,聖旨並未名言繼嗣,所以,他遵自己的生父為帝,也是符合人倫大孝的。
霍韜從一開始就支持嘉靖「繼統」,他直接上書嘉靖,奏摺中提到:「按廷議陛下應該以孝宗為父,興獻王為叔。但是,這種舉動與古禮不合,與聖賢之道不通,與今日之事不順。」之後,才華橫溢的霍韜引經據典,詳細而全面地闡述了自己支持「繼統」的原因。
他認為:只有繼統不繼嗣,嘉靖帝才可做到「於尊尊親親兩不悖矣」。嘉靖帝對此喜於言表,但是,群臣還是反對,初踏入帝國權力中心的年輕帝王,也無法獨斷專權,只好作罷,霍韜也因此「病歸」。後來,嘉靖帝屢次召霍韜回朝,霍韜雖然辭謝了帝王。
但是,還是上書嘉靖,設身處地為這位帝王考慮,讓嘉靖帝十分感懷,大呼他為忠臣。從霍韜的這些行為來看,他的心中父子人倫是最為核心的道德標準和秩序規範,皇帝作為萬民之表率,理應遵守這些倫理規範。而在家鄉廣東,他也據此進行了一系列宗族建設和推廣教化的活動。
在大禮議中,嘉靖帝的勝利,給地方社會帶來的最為直觀顯著的影響,便是開始祭祀始祖。在此之前,民間只被允許祭祀三代祖先。民間在獲得祭祀始祖的權利之後,「聯宗祭祖」的情況,開始慢慢出現,宗族組織也應運而生了。而霍韜家族修建大宗祠的舉動,便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
霍韜「聯宗祭祖」的直接原因是「父其父,母其母」的人倫大道,而除了親孝方面的考慮,宗族財產的管理顯然也是重要原因。而霍韜宗族設計的重要元素,就是「合爨共產」。作為官員,霍韜巧妙地利用摧毀淫祠的機會,吞併土地,積累原始財富,並且,以家族為單位迅速擴大財富。
至今,仍存於霍氏宗祠的碑文,詳細地記錄了當時霍氏家族的產業。我們不難發現,霍韜時期正是族產的開創時期。而且,這份族產的規模十分龐大,分布範圍廣泛,資金流水規模已達數千兩之巨。故而,霍韜利用正當或不正當的手段,為霍氏宗祠的興建,奠定了經濟基礎。
嘉靖五年,霍韜宣布家族此後進行「合爨」,宗族之人於宗祠共同進食,以此,強化宗族成員的共同認同感。除修建大宗祠外,霍韜還推行編修族譜,追溯先人創業之艱辛,要求子孫後代牢記祖先創業不易,加倍珍惜,希冀他們守住並且擴大家業。
同時,霍韜積極興建地方社學,以達到教化地方百姓的效果。
我們在此回顧霍韜在「大禮議」中的直言和在地方興建宗族、學校的一系列活動,很明顯就會發現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那就是:以霍韜為代表的中國士大夫,對於儒家綱常禮教的堅持。當時的嶺南地區,儒家倫理並不佔優勢,民間鬼神之說橫行,是儒家士大夫們費盡心力地改變了這種局面。
修身齊家,是儒家士大夫最根本的道德規範,所以,從這一角度我們就不難理解,明朝禮儀變更與廣東社會變遷的關係:地方社會借用國家確立的禮儀規範和教化話語,以維持自身作為「文化資源和控產機構」的地緣組織;反過來,這種借用促進了國家對華南地區文化的大一統。
參考資料:
【《明實錄·世宗肅皇帝實錄》、《透視"大禮議"事件》、《明史·列傳八十五》】
明代的禮儀之爭,竟直接導致了這一社會的巨大變遷,影響至今
正德十六年,即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因朱厚照無子嗣,內閣首輔楊廷和根據「皇明祖訓」尋找皇位繼承人。
但是,明武宗唯一的親弟弟朱厚煒幼年夭折,於是,上推至明武宗父親明孝宗一輩,而明孝宗兩名兄長皆早逝無子嗣。只剩下了四弟興王朱祐杬,雖然,他已經死了,但是,卻有二子,興王長子朱厚熙已死,遂以「兄終弟及」的原則,立次子朱厚熜為嗣,即:明世宗。
朱厚熜,明憲宗朱見深之孫,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正德十六年繼位,次年改年號為嘉靖。繼位之初,嘉靖帝革除先朝蠹政,使朝政為之一新。
但是,不久卻與楊廷和等朝臣在議興獻王尊號的問題上,發生了禮議之爭,是明朝歷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嘉靖四年,朝廷「大禮議」之爭終於落下帷幕。年輕的嘉靖帝,贏得了這場不見血的朝堂爭鬥,確立了嘉靖初年的政治格局。
所謂的小宗、大宗,天子之王位由嫡長子世襲,稱大宗;餘子對天子為小宗。諸侯之位亦由嫡長子世襲,在本國為大宗;餘子對諸侯為小宗。《禮記·大傳》:「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孔穎達疏:「別子謂諸侯之庶子也……繼禰者為小宗,謂父之嫡子上繼於禰,諸兄弟宗之,謂之小宗。」
當然,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不久,地方社會也因此颳起了一股祭祀祖先、追溯始祖的風氣,尤以廣東地區為甚。在廣東佛山的石頭村,現在還完整保留著一座大型宗族祠堂建築群落,這就是霍氏宗祠。建立之初,正是官員霍韜在「大禮議」之爭中獲勝之後不久。
而關於地方社會變遷與國家禮儀變革之間的聯繫,或許我們能從霍氏家廟中得到答案。
弘治帝無子可繼承皇位,所以,最後本來只是藩王之子的嘉靖帝,因緣際會之下擁有了整個天下。年輕的嘉靖帝,認為:自己只是繼統而不是繼嗣,所以,自己的皇考應該是生父興獻王。而朝中大多數人則認為,嘉靖帝既然以藩王身份入繼大統,當然,應該認明孝宗弘治帝為宗,興獻王只能是叔父。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一般入繼大統應該是繼嗣又繼統的,否則,明孝宗豈不是斷後了嗎?所以,站在大臣的角度,他們是奉行了對先帝的「忠」。但是,站在年輕的嘉靖帝的立場,他有生父,而且,聖旨並未名言繼嗣,所以,他遵自己的生父為帝,也是符合人倫大孝的。
霍韜從一開始就支持嘉靖「繼統」,他直接上書嘉靖,奏摺中提到:「按廷議陛下應該以孝宗為父,興獻王為叔。但是,這種舉動與古禮不合,與聖賢之道不通,與今日之事不順。」之後,才華橫溢的霍韜引經據典,詳細而全面地闡述了自己支持「繼統」的原因。
他認為:只有繼統不繼嗣,嘉靖帝才可做到「於尊尊親親兩不悖矣」。嘉靖帝對此喜於言表,但是,群臣還是反對,初踏入帝國權力中心的年輕帝王,也無法獨斷專權,只好作罷,霍韜也因此「病歸」。後來,嘉靖帝屢次召霍韜回朝,霍韜雖然辭謝了帝王。
但是,還是上書嘉靖,設身處地為這位帝王考慮,讓嘉靖帝十分感懷,大呼他為忠臣。從霍韜的這些行為來看,他的心中父子人倫是最為核心的道德標準和秩序規範,皇帝作為萬民之表率,理應遵守這些倫理規範。而在家鄉廣東,他也據此進行了一系列宗族建設和推廣教化的活動。
在大禮議中,嘉靖帝的勝利,給地方社會帶來的最為直觀顯著的影響,便是開始祭祀始祖。在此之前,民間只被允許祭祀三代祖先。民間在獲得祭祀始祖的權利之後,「聯宗祭祖」的情況,開始慢慢出現,宗族組織也應運而生了。而霍韜家族修建大宗祠的舉動,便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
霍韜「聯宗祭祖」的直接原因是「父其父,母其母」的人倫大道,而除了親孝方面的考慮,宗族財產的管理顯然也是重要原因。而霍韜宗族設計的重要元素,就是「合爨共產」。作為官員,霍韜巧妙地利用摧毀淫祠的機會,吞併土地,積累原始財富,並且,以家族為單位迅速擴大財富。
至今,仍存於霍氏宗祠的碑文,詳細地記錄了當時霍氏家族的產業。我們不難發現,霍韜時期正是族產的開創時期。而且,這份族產的規模十分龐大,分布範圍廣泛,資金流水規模已達數千兩之巨。故而,霍韜利用正當或不正當的手段,為霍氏宗祠的興建,奠定了經濟基礎。
嘉靖五年,霍韜宣布家族此後進行「合爨」,宗族之人於宗祠共同進食,以此,強化宗族成員的共同認同感。除修建大宗祠外,霍韜還推行編修族譜,追溯先人創業之艱辛,要求子孫後代牢記祖先創業不易,加倍珍惜,希冀他們守住並且擴大家業。
同時,霍韜積極興建地方社學,以達到教化地方百姓的效果。
我們在此回顧霍韜在「大禮議」中的直言和在地方興建宗族、學校的一系列活動,很明顯就會發現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那就是:以霍韜為代表的中國士大夫,對於儒家綱常禮教的堅持。當時的嶺南地區,儒家倫理並不佔優勢,民間鬼神之說橫行,是儒家士大夫們費盡心力地改變了這種局面。
修身齊家,是儒家士大夫最根本的道德規範,所以,從這一角度我們就不難理解,明朝禮儀變更與廣東社會變遷的關係:地方社會借用國家確立的禮儀規範和教化話語,以維持自身作為「文化資源和控產機構」的地緣組織;反過來,這種借用促進了國家對華南地區文化的大一統。
參考資料:
【《明實錄·世宗肅皇帝實錄》、《透視"大禮議"事件》、《明史·列傳八十五》】